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预告 | 环岛计划 —— 驻地成果展

Arbre的小树 一树Arbre 2024-04-15



环岛计划
驻地成果展

参展艺术家及研究员 / Exhibitor

梁嘉慧/舒楚天/郑若荔/
张琦/Ministerie van Berge en Shi


策展 / Curator

环岛计划

Roundabout Plan


展期 / Duration

2022.12.02 - 2023.02.12

14:00 - 22:00

特殊日期闭馆,

请留意公众号通告。


地址 / Venue

(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六街园岭新村74栋103)

Arbre Art Centre
No.103, Block 74, Yuanling Xincun,
Yuanling 6th Rd,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紧密又松弛的一场环岛之旅

作为我们发起的第一个驻地项目,环岛计划充满着未知和探索。五个月来,作为环岛计划的深度参与者,我眼见大家从略显尴尬的初见面,到氛围逐渐轻松的定期会面,到创作期的分别,再到即将迎来重逢,我可以很笃定地说,期间一场场充满能量的聚会真的有发生。在这之中,每一个参与者切实成为了交通流量,穿行在环岛的马路上,最开始的角色定位也开始模糊,艺术家是研究者,研究员亦选择了艺术表达。
项目伊始,我们意在呈现出一幅小而精的「环岛线路图」,而今,几位参与者在环岛中找到了不同的出口,他们假定的创作主题也随之有了区分;其中,既有郑若荔、梁嘉慧这样从一开始就基本明确创作出口的,有像舒楚天、张琦这样创作逐渐介入他地或他者,出口略有偏移的,亦有像Ministerie van Berge en Shi这样,从最开始的研究员史慧琳,随着研究议题的扩大,最终成立双人艺术组合完成一段环岛之旅。
而从发起方的角度上看,艺术家及研究员给我们的正向反馈与意见势必也会影响我们未来的艺术实践,例如我们时常强调社区艺术,但如何真正有效地进入社区,将成为我们需要突破的事情,又例如,作为观察者,我们也需要再次思考,驻地驻的到底是什么......环岛计划中的交通流量不仅仅是他们,也是我们。
这次驻地成果展,我们延续项目的愿景,来自梁嘉慧、舒楚天、郑若荔、史慧琳的四件装置作品互相影响,又各自独立,尽管呈现风格各异,但又巧妙地被张琦的纸本论文「捆」在一起。事实上,与其称驻地成果展为一场展览,不如将其视为一次阶段性的成果展示,诸位参与者的创作并不会因为展览的开幕而中止,彼此间的交流也不会戛然而止。我们期待他们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将已有的创作继续深化,走进下一段旅程。
嘿,不如把时间留给参与者们,让他们跟你聊聊这几个月的经历吧,展览见。


在后疫情时代,个人的地理空间坐标被信息编码,映射的模拟物产生的地形关系等价于现实。该项目收集了后疫情时代下的居民私人空间扫描切片,通过与观众共创的形式,在影像上构建一个制图系统,试图将居民私人的生活空间变成公共空间,以呈现入侵、掠夺、监视政治隐喻或生活现实,在此个人空间将不再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
项目将对3D扫描后的空间加以注释,模拟了现代地图显示其精准尺度以呈现中立科学的态度。根据数据扫描后的私人空间模型转换为观众在此空间中的路线信息,空间使用频率,空间功能、空间分区、发生事件转换成地形地貌、河流、路线、首都、城市、历史人文并以制图者的视角对空间进行注释。而在看似中立的科学面具下,隐藏和否认了其他社会维度,营造一种具有欺骗性的自然生活空间全景,这些地理空间信息一旦嵌入到地图文本当中,将会获得一种难以消除的权威,将不是现实但通过虚拟的构建与划分去创造一个不同的现实。
*特别感谢:番羽,溪蒙,桐籽,等号同学,Parrris,咩子,二一,Ryv.L,南,人形开盖器,王毅夫,阿圭,梁山伯,神经蛙,典锅、凯C
《咸嘉新村》是我童年时居住的小区。2000年,我随爸妈搬到这里。因当时未满6岁不能入学,我在家休学了一年,一个人在小区玩耍。这一年的记忆总是被大片有着茂密叶子的树和草组成的绿色充满,且在我的幻想中弥漫着神秘,超现实的色彩。2008年我搬离了这个小区。2017年后,突然开始有意无意的在各个城市寻找与当时记忆相符合的景色进行拍摄,试图还原小时候脑海中的场景。2022年夏天在园岭的驻地中,我收到妈妈寄给我的老照片和信件。我将这些家庭档案拆分、组合、构建,来重现为我对于那时家族所处状态的回忆和追溯。
深圳的城市文化研究中对于“客家”文化、身份的反复强调、提及让我重新审视自己「1/8客家人」的身份。在家乡成都进行的有关「沙河客家人」的访谈和调研的初衷,一开始想探究家庭中的代际矛盾,后来转向了家族史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在深圳驻留期间,除了深圳客家地区的行走和记录,还在一树的社区艺术节发起了一次吃客家菜的聚餐,其间对这一话题的闲聊又纷纷落回到「代际」和「亲密关系」。这让我重新思考在今天讨论“客家”的丰富和复杂。这个最初因身份而建立的广泛认同,在今天,一方面在部分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消逝,一方面又背负着某种沉重在代际之中。

这场持续对话从一个双人组的跨国研究型项目为起点展开:我们都对文化移植现象有自己的见解,这个项目将一位曾在荷兰留学、目前在深圳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中国艺术家和一位以文化研究丰富其艺术实践,在阿姆斯特丹攻读宗教研究硕士学位的荷兰艺术家聚在一起。我们都将研究和讨论对方的国家对我们自己国家的影响和变化。慧琳从深圳南山区的荷兰花卉小镇出发,追溯鲜切花的球根,跟踪荷兰花卉公司出口到云南的种球和种苗,一路向西。莱拉则从阿姆斯特丹郊区的荷兰中产阶级家庭的后院出发,她注意到在荷兰人的世俗生活中,佛像被当作平静和禅宗的象征,她跟踪作为装饰品的佛像的标签,经由购买佛像的建材市场,一路向东。我们将带着自己的问题,从各自的起点出发,利用母语和文化环境的优势,相互补充,交换知识和劳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项目冠名《50/50》,意为「五五分成」,我们既要分享又要保证公平,尊重个性又要加强我们的关系。每个伙伴共享出50%的知识和劳动实现100%的结果。这其中的50%代表荷兰对中国的贡献—荷兰的花卉出口,50%代表了改变荷兰人日常生活的中国思想和符号。

我们设想让我们的活动和展示在中国和荷兰同时举行。我们希望把彼此创作的材料带到阿姆斯特丹、海牙,深圳、厦门甚至更多的地方,并在当地的项目空间分享我们的洞察与叙事:在当下,学习荷兰如何在商业和创意产业中影响中国,同时对荷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中存在的中国美学和精神的影响的进行洞察和反思。

《艺术驻地:艺术家与城市的媒介性沟通》是一项关于艺术公共性的长期课题,意在从媒介学视野讨论艺术驻地作为媒介实践,如何对艺术家和城市的新型连接发挥作用。这次展览的作品是以「环岛计划」四位驻地艺术家/研究员为视角人物的访谈文本。
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这些访谈文本包括关于艺术驻地活动、艺术在地性概念、社区介入行为等问题的一些即时感受。
在选择文本呈现的物质材料时,没有过多考虑——从而让我想到读书会对德布雷关于艺术家敏锐性的观点,这将是后续研究的一个层面。

视觉设计



展览设计

高航


展览执行

刘佳欣、范铭珊、陈心宜



这个夏天,Otherwise联合一树ARBRE发起「环岛计划 ROUNDABOUT PLAN」驻地艺术项目,正式开启了「艺术环岛」。这是一场艺术实验,在这个项目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环岛中的交通流量,在彼此的交流中找到行驶方向;这同时也是充满能量的一场聚会,已经行驶在环岛中的参与者会迎来不断加入的同行者,在项目中获取知识、友情与支持。




Otherwise是一家灵活的媒体艺术内容生成机构,团队拥有多年的城市艺术事件现场经验,亦长期为企业提供文化顾问服务。假设、琢磨,享受不明朗而充满可能的状态。



一树Arbre是一间普通的独立艺术空间,试图将艺术以真诚且轻松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透过展览、工作坊、观影等活动,致力于社区内艺术氛围的传播及艺术环境的构建,给参观者带来「在街角与艺术不期而遇」的体验。


乐造致力于为美术馆、博物馆、艺术设计机构和政府提供艺术展务支持。结合常年累积的艺术项目管理,我们在艺术项目咨询,艺术装置落地,艺术空间设计及施工,艺术项目拓展周边等五大领域深耕经营。乐造近几年服务众多一线艺术机构,突破传统艺术项目局限,以不同的形式创造高品质艺术空间的无限可能。




一树过往展览 Previous Exhibitio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